標題:

唐三藏是真有其人嗎

發問:

唐太宗時代,真的有唐三藏這個人嗎?而唐三藏真的有去西方取經嗎?

最佳解答:

確實有這個人喔!不過小說裡的三藏只是以他為範本,內容是作者虛構的。 關於他西行取經的細節可參考以下: 玄奘生平 1)玄奘(602-664),俗姓陳名緯。13歲隨兄弟出家,到長安->成都住了5年,習《攝大乘論》、《槃經》等經論。27歲到荊州,討論經論->後來遊河南、河北。 2)聰明好學,有辯才,公元627年,隨景法師、嚴法師等學經,對大、小乘佛教有研究,佛門前輩推祟他為「佛門千里駒」。 3)對佛學研究日深->覺諸家學不同,很多問題宗能解答,隨印度學者波頗密多羅遊學,知道有位深通「瑜珈」,兼通百家的戒賢法師在那蘭陀寺講學,液起西行決心,於是「誓遊西方,以問所惑;並取十七《地論》,以釋所惑。 4)當時突厥勢力強大,唐對出入國境限制嚴格,必須得「過所」才可出境。公元627年,借太宗因天災特許邊境饑民出關就食機會,偷走出境。 經秦州->蘭州->涼州->經玉門關出國。 5)同行僧侶受不住而歸國->獨一人越過八百里莫賀廷跡->幾乎中箭身死->僅念「般若心經」脫囷。->抵伊吾後->高昌獲鞠文泰視為高僧殷勤接待。說法一個月->並結為兄弟。為他修信24封,給沿路諸國國王代為照顧玄奘。 6)取道天山北道->經阿耆尼->屈支->跋祿->越蔥嶺->碎葉城->西突厥的肆葉護可汗,得禮待->遣使知會各國,款待、保護玄奘。 7)經藥殺水->過鐵門->經昭武九姓國。翻大雪山->吐火羅->達健馱羅國->遊遍5天竺十多國,參觀佛跡。曾到釋迦牟尼故居毗羅衛城巡禮。 8)到中天竺摩竭陀國的曲女城,是經濟、文化中心。->得戒日王禮待,公元631年,達佛教最高學府那蘭陀寺,戒賢大師見玄奘感歡喜。戒賢是瑜珈世親大師的嫡傳。->講《瑜珈師地論》、《顯揚論》、《對法論》、《因明論》等,玄奘唯識理論得啟發。 9)那蘭陀寺住了五年後->杖林山跟勝軍受業2年,得《唯識抉擇論》真義。公元639年,返那寺,代戒賢講《攝大乘論》和《唯識抉擇論》,獲好評->將《大乘起信論》的漢文本譯梵文->用梵文寫《會宗論二十頌》駁斥《瑜珈師地論》->調和法性、法相二宗,對印佛學有影響。 10)印度教派甚多,婆羅門教和小乘佛教合力批評大乘->不斷著書辯護->戒日王於曲女城召集大會,邀五天竺十八國王、大小乘僧侶一起討論。 登壇說法->以梵文作《真唯識量頌》,全文用因明格式寫成。 「如有一字無理,能被難者,則斬首相謝。」技驚四座。 無人難倒一條,大乘稱他為「大乘天」小乘稱他為「乘脫天」,威震蔥嶺一帶,戒日王特派人向唐朝貢。->公元643年玄奘歸時48歲。 11)北天竺羅耶加國出發,沿途說發->坦義斯羅國波河遇大風失五十筴經本。 到羯槃陀國->烏鍛->佉沙->斫句->自塔里木盆地返抵敦煌。 在于闐補抄失經,恐再失,上表唐太宗報告其西行經過,公元645年唐命宰相房玄齡、將軍侯陳莫寅迎接。帶回大、小乘經論600多部,《因論》36部,《聲論》13部->24匹馬載到長安弘福寺。 前後出國17年,留天竺15年,行程多達5萬里。 12)公元645年2月,進謁太宗,邀他還俗參政,遭拒。->到弘福寺譯經4年->大慈恩寺譯經10年,其他院譯經6年,19年間譯經、律、藏七十三部,千二卷、千多萬字,以《大般若經》最重要。 13)口述西行經歷,弟子辯機筆錄《大唐西域記》,慧立等口述成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》。圓寂於玉華宮,65歲死->葬於興教寺

aa.jpg

 

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+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

其他解答:

有歐! 真的去取經了@_@ http://video.google.com/videoplay?docid=-1848899283679459635&q=WOW|||||玄奘(602年-644年/664年),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,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。俗姓陳,本名褘,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(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)。佛教法相宗創始人。《西遊記》中唐僧的原型。 玄奘的家族位於河南洛州緱氏縣(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),家族本是儒學世家。上有三個哥哥。他的曾祖、祖父都是官僚,到了他父親陳惠,便潛心儒學不做官了。 少時因為家境困難,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淨土寺,學習佛經,在那裡待了五年,當時還是隋朝時期。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,而他本人偏好後者。他十一歲(613)就熟習《法華》、《維摩》。十三歲時(615)洛陽度僧,破格入選。其後聽景法師講《涅槃》,從嚴法師學《攝論》,升座覆述,分析詳盡,博得大眾的欽佩。隋煬帝大業末年,兵亂饑荒,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長安後,得知當時名僧已多聚在蜀地,因又同往成都。在那裡聽寶暹講《攝論》、道基講《雜心》、惠振講《八犍度論》。三、五年間,究通諸部,聲譽大著。唐高祖武德五年(622),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。武德七年(624)離開成都,沿江東下參學。先到了荊州天皇寺。講《攝論》、《雜心》,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聚。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。講畢以後,繼往趙州從道深學《成實》,又到揚州聽惠休講《雜心》、《攝論》。貞觀元年(627),玄奘再到長安,從道岳、法常、僧辯、玄會諸師鑽研《俱舍》、《攝論》、《涅槃》,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,受到稱讚,聲譽滿京師。僕射蕭瑀,奏請令他住莊嚴寺。但是玄奘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,異說不一,特別是當時流行的《攝論》、《地論》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不能統一,很想得著總賅三乘學說的《瑜伽師地論》,以求會通一切(這一見解大概是受了當時來華的波頗蜜多羅的啟發而生),於是決心往印度求法。 618年隋朝滅亡,玄奘和他的兄長逃至長安(當時已經是唐朝首都),之後再往南至四川成都。在這裡他們兄弟二人花了約二到三年的時間繼續深研佛經。 622年玄奘20歲那年剃度出家。之後他離開他的兄長然後回到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。 玄奘自出家以還,便曾經計劃往天竺學習佛法,跟從戒賢大師學習,以及參觀佛法,但多次都未成事。公元627年,唐玄奘終於偷渡由長安出發隻身前往天竺,經過高昌得鞠文泰禮重,沿著西域過帕米爾高原前往,歷經艱難險阻後到達天竺。在天竺的十多年間,玄奘跟隨過許多有名的僧人,他停留過的寺宇包括當時有名的佛教學習中心-那爛陀寺,他向該寺的主持,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佛經。及後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,昔有真唯識量重,在曲女城佛法講座中,十八天內無人能難倒他,名揚全天竺,分別被當地大乘教徒譽為「大乘天」和小乘教徒譽為「解脫天」」。在貞觀十三年,他在那蘭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《攝大乘論》和《唯識抉擇論》。 643年,他啟程回國,並將當地的約657部佛經帶回中土。646年回到長安,受到了唐太宗的熱情接待。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,即慈恩寺塔 (故稱),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,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。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。故大雁塔成為了玄奘西行求法、歸國譯經的紀念建築物。 回到中土後,在唐太宗的支持下,在長安設立了國立翻譯院,參與的學生與人員來自亞洲東部各地。他花了十多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,330卷經文譯成漢語。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"唯識"這一部份。這些佛經之後再傳往韓國和日本。 玄奘因著自己的見解以及翻譯與註解經文的努力而創始了法相宗。雖然這一宗派沒有持續很久,但是他的許多學說卻深深的影響了其他較為成功的宗派。 由玄奘法師口述而成的《大唐西域記》,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遊記。因為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,這本珍貴的遊記也是研究印度歷史不可缺少的文獻。 玄奘於664年去世,最初葬於白鹿原雲經寺,669年改葬於少陵原(又稱鳳棲原),建有舍利塔,併為此在這裡建立興教寺。 名著《西遊記》這部小說中描繪的唐僧(唐三藏),雖然近似作者基於玄奘法師的聯想所刻意取角,但基本上仍屬於個別創建的故事與人物角色,不應因此誤解為史實或歸類為歷史小說。其中著名的孫悟空、豬八戒(悟能)和沙悟淨,及西遊除魔降妖生動活潑的豐富情節,明顯並非記述玄奘遊歷天竺的故事,而另有其獨特而廣泛的人文意義與哲學、藝術與社會價值。 佛教對《西遊記》這部書,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,近代的禪宗高僧虛雲大師,指斥《西遊記》是道教徒寫了來詆毀佛教的;而也有人認為,《西遊記》其實隱諱地記錄了修行的過程,若不懂佛教文化,則寫不出這部書。F6C3603064EF4E9D
arrow
arrow

    bgdwze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